用户名: 密 码:
滚动信息:
·四川交达律师事务所 2030/03/30 ·华为新款手机火了,自主创新托起“中国芯”! 2023/09/29 ·赛场内外同样火热!杭州亚运会版权保护在行动 2023/09/28 ·数字火炬、零碳甲醇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,创新点亮“智能亚运”! 2023/09/27 ·三十所:拥有有效专利789件 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 2023/09/26 ·又一家企业上市之路受阻!企业上市应如何把好商标关? 2023/09/25 ·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:建立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 2023/09/22 ·释放“活力因子”,探索“海洋宝藏”!浙江舟山开展海洋数据知识产权工作 2023/09/21 ·关注!黑龙江发布一批专利导航成果 2023/09/20 ·凝聚保护合力,闪耀亚运之光!杭州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最新进展了解一下 2023/09/19 ·真假“周六福”法庭对峙,结果…… 2023/09/18 ·“知引创新,智汇天河”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 2023/09/15 ·“技术参谋”来助力!首批技术调查官广泛参与深圳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 2023/09/14 ·服贸惠享世界,地标“链接”全球!世界地理标志品牌分销服务大会搭建广阔舞台 2023/09/13 ·无锡设博会Day3:来场与文化的邂逅 2023/09/12 ·小小红掌引发数起植物新品种权纠纷,怎么回事? 2023/09/11 ·成都启动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 2023/09/08 ·2023年服贸会“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与高质量发展论坛”在京举办 2023/09/07 ·原创+开发,推动网络文学产业规模持续增长 2023/09/06 ·杭州亚运会首张特殊标志许可合同备案通知书,来了! 2023/09/05
滚动信息
网站公告
您的位置:首页 > 滚动信息 > 卖崽青蛙,究竟是谁的青蛙?

卖崽青蛙,究竟是谁的青蛙?
发布者:网站管理员-LRT999 发布时间:2023/6/5 15:18:32 省份:暂无 阅读:198次 【字体:

卖崽青蛙,究竟是谁的青蛙?

(来源: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) 

身着“青蛙服”,手提一束“小青蛙”气球,胸前还挂着一个收款二维码,走街串巷进行售卖。最近,“卖崽青蛙”凭借可爱的造型和有趣的互动,在网络走红,不少地方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他的身影,成为“全网都在偶遇的网红青蛙”,同时也引发“青蛙”造型是否抄袭以及模仿“卖崽青蛙”是否构成版权侵权的争议。

 

  其实,这类人偶走红现象在国内外屡见不鲜,如“米奇”“福娃”等。那么,这些人偶形象的造型、动作等能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,存在哪些版权问题呢?

 

  “青蛙”人偶走红

 

  网红“卖崽青蛙”的设计者是童女士。去年9月,为了传播“青蛙”人偶形象,分享快乐,她身着“青蛙”人偶服,背着“小青蛙”气球在南京云锦路上“卖崽”。这一幕被路人拍摄并上传至网上,很快走红,引发全国众多“蛙友”模仿。

 

  童女士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,介绍了这一设计的由来。她表示,“卖崽青蛙”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动画片《葫芦兄弟》中的一个“红蛤蟆”,她是在借鉴这个形象的基础上修改设计而成。她还透露,“卖崽青蛙”最开始是没有“崽”的,有一次她带着女儿扫码抽奖得到一个“青蛙”气球,“当时我发现,这个气球和我的这个玩偶服还挺搭的,于是就想到可以在传播‘青蛙’人偶形象的同时,出售‘小青蛙’公仔,这样可以增加一份收入。”

 

  “卖崽青蛙”走红后,引发了版权争议。有声音认为,童女士涉嫌抄袭《葫芦兄弟》中的形像。对此,童女士无奈解释:“我在颜色、身形、花纹和头型尺寸上都做了修改,但是大自然中蛤蟆的总体形象在那里,再怎么修改,的确一眼看上去都是很相似的。”后来,她还将“青蛙”人偶服上的蓝色领巾、花纹去掉了,从而与原型区分开来。

 

  “在我之前,的确是没有这种‘青蛙’玩偶服的。”童女士表示,自己向两家工厂咨询制作事宜,工厂都表示此前只有“红蛤蟆”的人偶服。后来,第二家工厂按照童女士提供的设计图纸,重新开版制作,才有了现在全国各地街头流行的绿色“卖崽青蛙”形象。

 

 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龙文懋对“红蛤蟆”与“卖崽青蛙”进行了比对。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就整体观感而言,两者存在明显差别,比如“红蛤蟆”有种“邪”气、痞气,而“卖崽青蛙”是呆萌无辜的形象。局部比较,两者色彩、嘴巴的形状、耳朵的形状、眼睛的造型等都存在易于识别的差别,因而可以认为两者造型实质性不同。

 

  童女士将她修改后的版本进行了作品版权登记。她表示,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她意外得知有人打算抢先登记她修改后的青蛙形象,为了保护自己的创意,她便进行了作品版权登记。她同时强调,自己并没有利用版权去营利,对于“蛙友”的模仿,她也不会去叫停。

 

  是否受版权保护

 

  其实,人偶走红现象并不少见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有些走红人偶来自动漫角色,最著名的莫过于“米奇”,它来自迪士尼经典动画片。还有一些流行人偶来自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,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“福娃”。那么,这些人偶形象的服装造型能获得版权保护吗?其中又存在哪些版权问题呢?

 

  对此,龙文懋表示,由于利用知名动漫形象人偶存在法律风险,民众不要轻易踏入雷区。市民自行设计、制造的人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喜爱人偶、参与人偶活动的需要,这些人偶形象造型如果达到了作品的认定条件、构成作品,也是受到版权保护的,比如“卖崽青蛙”。

 

  龙文懋进一步解释,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,“作品”必须是人类的创造性智力成果,并且是能够被他人客观感知的外在表达。青蛙作为一种动物,它的特征包括外突的大眼睛、仰月或者反仰月型的嘴巴等,因而“青蛙”人偶形象有一定共性。“卖崽青蛙”的造型除了以上共性要素外还具有一定的可以识别的个性,诸如半张开的呆萌嘴巴、半圆形的耳朵等等,这些特性体现了“卖崽青蛙”的独创性。由于符合独创性要求及其他的作品构成条件,“卖崽青蛙”造型是可以获得版权保护的。

 

  人偶形象的动作是否有版权,也是一大关注点。在龙文懋看来,动作是不具有可版权性的。首先,这些动作具有特定的实用功能,如果赋予它们版权保护,则会侵占公有领域的空间,使得人们实施相应动作的权利受到影响。其次,版权保护的客体必须具备稳定性,必须是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的特定表达,动作不符合上述条件。再次,不少动作早已在其他作品中存在,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,不能就此认为这些动作是“独创”的。因此,这些动作不符合“独创性”的要求。“我认为,人偶的特定的动作、仪式化的互动方式等属于商业方法的范畴,可以寻求商业方法的保护。目前在我国,商业方法是有可能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获得保护的。”龙文懋表示。

 

其实,对于“卖崽青蛙”形象,动画片《葫芦兄弟》主创人员、82岁的吴云初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设计者公开承认是从《葫芦兄弟》得到启发,这种行为比较坦率,感谢网友的支持,但自己不准备维权。而对于“卖崽青蛙”火了以后各地出现的模仿者,童女士表示,她不会在版权问题上追究这些人的责任,因为她设计“青蛙”人偶服的最初目的就是想带给人们更多的快乐。“‘卖崽青蛙’给大家带来快乐,也带来了收入,我很开心。希望‘大家一起制造快乐’。”她表示。(本报记者 侯 伟)

 

编辑:多多(李若彤)

 
 
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